??1932年,王義遒出生在浙江省慈溪縣黃山村。早在中學時,王義遒就接受了紅色啟蒙教育,逐漸確立革命人生道路。1951年,王義遒高中畢業(yè)考取清華大學物理系。1952年6月25日,入校剛剛一年,他就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,懷著“國之所需,我之所愿”的信念為黨和人民事業(yè)無私奉獻。
??1952年,院系調整后,清華物理系并入北京大學,王義遒也隨之來到北大物理系,開始了他與燕園的緣分,畢業(yè)后,他留校工作從事教學研究工作。
??在專心科研的同時,王義遒還先后講授“核磁共振”“光的受激發(fā)射”“量子電子學基礎”“波譜學基礎”等課程。為了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,王義遒編著了《量子頻標原理》。退休后,又編寫了《原子的激光冷卻與陷俘》等教材,并翻譯《原子與輻射的電磁相互作用》等國外優(yōu)秀教材。
??1985年2月,王義遒擔任北大自然科學處處長。1986年1月,王義遒又擔任北大教務長,走上了高校管理崗位,此后又歷任北大副校長、常務副校長。王義遒一直認為,高校管理也有其獨特的規(guī)律,需要鉆研。在教務長任期內,為了推動教育管理研究的發(fā)展,他和高教所所長汪永銓創(chuàng)辦了內部刊物《高等教育論壇》,就是現(xiàn)在的核心期刊《北大教育評論》的前身。他還積極鼓勵北京大學各職能部門的同志也做一些相關研究,提升服務水平?!凹热灰愠鰜碜鼋逃芾砉ぷ髁?,你就要把它作為專業(yè),鉆進去做些研究,這樣事情才能辦得好。”
??在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期間,王義遒為北京大學的發(fā)展殫精竭慮。在科研方面,他認為,科研要“頂天立地”,做學問,哪怕是做基礎研究,既要瞄準學科前沿,也得瞄準國家需求。他提出,自然科學處的主要任務除了“繼續(xù)重視基礎科學”,還要和現(xiàn)實能夠緊密結合,要“大力加強應用科學和新興科學,注意發(fā)展邊緣科學”。任期里,他規(guī)劃并推動大力發(fā)展交叉學科中心,北大從無到有,建立了15個國家級的重點或專業(yè)實驗室和2個工程研究中心,對此后北大學科和科研格局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礎。
??在教學上,1988年,他主張加強基礎通識教育。80年代中期,他針對北大畢業(yè)生發(fā)展開啟深入的調研,這些調研使他感覺到,基礎學科人才基礎打得寬厚扎實是最重要的??茖W技術雖然不斷發(fā)展,新技術、新工藝層出不窮,但是它們都是在原有基礎上衍生出來的。有了牢固的基礎,就能在百般變化中應付自如。這里最重要的基礎是自主學習、獨立獲取知識的態(tài)度和能力,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提出問題、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。為此,他提出了北大本科教育改革十六字方針——“加強基礎、淡化專業(yè)、因材施教、分流培養(yǎng)”。這一方針長期成為北京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。在學生管理上,王義遒一直注重優(yōu)良的學風的培育。他與同事研究提出“勤奮,嚴謹,求實,創(chuàng)新”的北大學風,希望北大人保持這種不求名、不求利的純真、求真風氣。
??2000年,王義遒卸任行政管理崗位, 20多年來他始終退而不休,帶著老驥伏櫪的情懷和精神,繼續(xù)發(fā)揮作用,貢獻力量。
??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,王義遒一直在鉆研教育管理。他經常思索,先后發(fā)表了《關于高等理科教育改革的幾點意見》《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追求什么樣的教育質量》《在專業(yè)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》等文章,在全國高教界引起了較大反響,集腋成裘,就有了《談學論教集》及《文化素養(yǎng)與科學精神:談學論教續(xù)集》二集和《文理基礎學科的人才培養(yǎng)》《大學科學教育 改革與發(fā)展》等著作。此外,他始終沒有離開講臺,尤其關注文化素質教育、大學文化精神研究,致力于講述北大校史和光榮傳統(tǒng),教育青年學子,直到2021年他89歲高齡,還走上講堂為北大學生主講《北大首任校長的訓詞》。王義遒認為,北京大學這樣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,應該發(fā)展科技第一生產力,培養(yǎng)人才第一資源,增強創(chuàng)新第一動力,要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科技重大突破的生力軍。
??從1952年來到北大,王義遒在未名湖畔已度過近七十載時光。年少之時,他接受紅色啟蒙,樹立了為黨和人民、為新中國建設奉獻一生的信仰;科研探索中,他為國家的需要轉換研究方向;在管理崗位上,他用科研的精神鉆研高校管理,成為知名高等教育管理專家、教育家;退休之后,他孜孜不倦,譜寫出老有所為的萬丈霞光。貫徹其中的,是一名老教師“國之所需,我之所愿”的愛國奮斗情懷,王義遒始終堅信: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國的大我、人民的大我之中,與時代同步伐,與人民共命運,才能更好的實現(xiàn)人生價值,升華人生境界。